九、海德格论「超越的对象=X」

  在纯知性底超越的对象化活动中,康德有「超越对象=x」一词。此词见之于第一版的〈超越推述〉中,但第二版重作此推述则不提此词。第一版〈一切对象分为现象与物自体之根据〉一章中亦有此词,论此义,但第二版对于此章大有修改,凡关于此词此义者皆略去。此是第一第二两版重大差异之一,或甚至是差异中之最大者。但此词之有无,于基本思想并无改变。第二版略而不提,或许因为此词颇难理解,又易生误会之故,只说超越统觉之先验综和或纯粹综和即已足够。但既于基本思想无改变,只是陈述上之技巧问题,则第一版有之,亦无大碍,只须予以恰当之了解即可。关此,海德格亦有相当恰当的了解,但不十分尽。海德格于顺康德的分解部(概念底分解及原则底分解)作各步骤的解说后,即论此义,此即是其书之§25,标题为「超越层与形上学一般之奠基」。兹译之如下:
  存有论的综和底本质底内在可能性之根据之显露被规定为是一般形上学底奠基。存有论的知识已证明为是那形成「超越层」者。洞悟超越层之完整的结构首先允许我们知道存有论的知识之完整的根源性──它的活动以及它的对象。
  当作有限的看,知识底活动必须是对于那提供其自己的东西
〔自己前来被遇见的东西〕之一接受的,反省的直觉;复次,这种直觉必须是纯粹的。它是一纯粹的规模性(pure schematism)。〔案:「接受的」是就直觉底摄取说,「反省的」是就超越想像之成规模说〕。纯粹知识底三个成素〔直觉、想像、知性〕之纯粹的统一是表示在作为「时间之超越的决定」的超越规模之概念中。
  如果存有论的知识就是规模之形成(schema-forming),则它自发地创造〔形成〕这纯粹的面相(影像image)。然则,存有论的知识,在超越想像中所达到的,岂不是已成了创造的?而如果存有论的知识形成超越层,此超越层又转而构成有限性之本质,则此有限性岂不是为所说之创造性所克服?有限的存有(人)岂非通过此创造的行动而变成无限的?
  但是,存有论的知识之为创造的,是根源直觉(intuitus ori-ginarius)样子的创造吗?(在根源直觉上,存在物在直觉活动中是当作「自在相」看,从未当作「对象」看)。在这创造的存有论的知识中,存在物是如其为存在物而被知,即,被创造吗?绝对不是。不只是存有论的知识不能创造这存在物,它甚至不能把它自己直接地对题地(thematically)关联到存在物上去。
〔案:此存有论的知识是普就现象之全体先验地决定其最普遍的性相,实无一特定之对象可对,故云不能「对题地」〕
  然则,它把它自己关联到什么上去?在存有论的知识中所知的是什么?所知的是一个「无」(a nothing)。康德名此「无」曰x,又说它是一个「对象」。这个x在什么方面是「无」,在什么方面它又仍然是「某物」(something)?康德说及这个x的两段主要文字之简单的解释可给存有论的知识中所知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一解答。第一段见之于超越推述的引论中(A108f)。第二段则见于〈一切对象分为现象与物自体底根据〉一章中(A235ff,B294ff)。依纯理批判底计划,此章是综结了一般形上学之积极的奠基工作。
  第一段是如此:「现在,我们也要较恰当地去决定我们的一个对象一般之概念。一切表象,当作表象看,有它们的对象,而它们自己转而又能成为其他表象底对象。现象是那能直接地被给与于我们的唯一对象,而在现象中那直接地关联于对象者叫做直觉。但是这些现象不是物自身(物之在其自己);它们只是表象,这些表象转而又有它们的对象──一个其自身不能被我们所直觉的对象,因此,它可以叫做非经验的对象,即是说,超越的对象=x。」
  那在经验中直接面对着我们的就是那为直觉所给与者。但是,现象本身只是表象,不是事物之在其自己。那被表象在这些表象中者只有在而且对着一接受的指向活动而展现其自己。这个指向活动必须「也有其对象」。实在说来,要想去形成一个地带(horizon),在此地带内,一自立的存在物(an autonomous essent)能够被遇见,则必须事先一般地能给出某物,此某物即有一对象的性格(ob-jective character)。因此这一个先行指向底界点(terminus)再不会在经验直觉底形态中被我们所直觉。但是这并不排除它之可在一纯粹直觉中直接地被觉知之必然性,不但不排除,反之,它实含着这必然性。因此,这个先行指向底界点「可被叫做非经验的对象=x。」
  一切我们的表象确乎因知性而涉及到某个对象;而因为现象不过是表象,所以知性把它们涉及到一个「某物」以为感触直觉底对象。但是这个某物,这样想之,只是超越的对象;而所谓超越的对象意即一个某物=x,关于它,我们一无所知,而就我们的知性底现有构造(组构)言,也不能有所知,但是虽对之无所知,它作为统觉底统一之一相关者看,却能只为感触直觉中杂多底统一而服务。因着这种统一,知性把杂多结合于一对象之概念中。这个超越的对象是不能够与感触的与料(sensible data)分离的,因为若分离,便没有什么东西留存下来,它通过这留存下来的东西而可以被思想。结果,它本身不是知识底一个对象,但只是在一对象一般之概念下现象之表象──这对象一般之概念就是那通过这些现象之杂多而是可决定的这一个概念。
  这x是我们对之不能有所知的「某物」(something)。这个x其不可知不是因为作一存在物它隐藏于现象后面,但因为原则上它不能成为一认知之对象,即是说,它不能成为关联于存在物的知识之对象。它从不能成为这样的一个对象,因为它是一个「无」。
  所谓「无」,意即不是一个存在物,但纵然如此,却总是「某物」。它只用来充当「一相关者」(a correlate),即是说,依照它的本质,它是纯粹地带(pure horizon)。康德叫这个x曰「超越对象」,即那在超越层中对反着者,而且是能够作为超越者底地带而为超越者所觉知者。现在,如果这在存有论的知识中被知的x本质上就是一个地带,则此种知识必须是这样的性质,即:它就这地带为一地带之性格来使这地带敞开。结果,这个某物可不是一意向底直接而专有的主题(theme)。这个地带必须是「不对题的」(unthematic),但纵然如此,却仍须保持于心中这样想有这个地带。只有这样(不对题),它始能冲向或推移到(thrustforward,vordrängen)在此地带中被遇见的东西,而且使这被遇见的东西成为「对题的」(thematic)。
  这个x是一个「对象一般」(an object in general),但这并不意谓:它是一普遍的,不决定的存在物,以一对象之形态而呈现其自己。反之,此「对象一般」一词是涉及那事先构成这越过一切可能的对象(作对象性的东西看)之上者,即构成一对象化之地带。如果所谓「对象」我们意谓它是一个对题地被摄取的存在物,则此地带自然不是一个对象,但是一个「无」。如果所谓「知识」我们意谓它是一存在物之摄取,则存有论的知识不是知识。
  存有论的知识如果它达到真理,亦可正当地名之曰知识。但是,它不只是「得有」(possess)真理,它根本就「是」根源的真理,而即 以此故,康德名此根源的真理曰「超越的真理」。这种真理之本质是通过「超越的规模性」(transcendental schematism)而被厘清的。「一切我们的知识皆含于这可能经验底全体之内,而超越的真理(它先于一切经验的真理,而且使之为可能),则存于对于那经验的一般关系中。」(A146,B185)
  存有论的知识「形成」超越层
〔超越性者〕,而此种形成(formation)不过就是敞开一个地带(horizon),在此地带内,存在物底实有(Being)是事先可觉知的。假定那种真理意谓:某某之不隐蔽(unconcealment of …,unverborgenheit von),则超越层〔超越性者〕即是根源的真理。但是,真理自身必须被理解为实有之揭露(disclosure of Being)以及存在物之朗现(明朗overtness of essent)。如果存有论的知识揭露这地带,则它的真理性(truth)即存于让存在物在此地带内被碰见(encountered)。康德说存有论的知识只有「经验的使用」即是说,它足以用来在使用有限的知识为可能,而所谓「有限知识」则是意谓那显现其自己的存在物之经验〔对于那显现其自己的存在物底经验〕
  因此,关于此种知识(即存有论的知识,只在存有论的层面上是「创造的」,决不在经验的层面(ontic level)上是创造的,这种知识)是否是克服了超越层底有限性(finitude of transcendence),抑或反之,它把这有限的「主体」即浸入(immerses)于适当于它的这有限性中,这问题必须至少尚是待决的(remain open)。
〔案:海德格之意是说这问题至少尚是待决,是表示存有论的知识不一定就能克服了「超越层底有限性」,虽然它在存有论的层面上是创造的。其实这种保留的谦退是不必然的。这种存有论的知识虽在存有论的层面上是创造的,其创造实与意志之创造不同,故它根本不能克服「超越层底有限性」。因为这种超越性只是知性统觉底超越性,它根本就是有限的。知性底统觉本身根本就是在主客对偶底预设下形成的,溯源说,它根本是无限心底一曲,曲折而成。就是因为这一曲折,所以它始有那些超越的张施,敞开一个超越地带(自由空间)。这超越地带是它自发形成的,依此说「创造」。但此创造只是施设一个超越网来笼罩经验,并不是生发存在的创造。故这超越施设正显其本身为有限性,因而由它的施设所敞开的超越地带或所形成的超越层也本质上是有限的,焉能因它的施设或张施之创造性就能克服了超越层之有限性?故其张设的创造性实只把有限的主体浸入于有限性中,这有限性是适当于这种超越的张设即所谓存有论的知识的。这点不必再有保留。衡之前开头两段文以及前引§16海氏之文后半段论知性之主宰性与副助性可知。海氏此处之谦退正示其对于此问题之不澈。所以不澈是为「存有论的知识」以及其「创造性」诸词义所迷惑。海德格说存有论的知识或真理是「存有之揭露与存在物之明朗」,以及说真理是「某某之不隐蔽」,皆是根据其自己之思想说,或以其自己之说统为背景。实则康德说知性统觉所成的先验综合判断即使可说是存有论的知识,也是现象底存有论的,即使可说是「实有(存有)之揭露」,也只是现象的存在物之普遍的性相之揭露,并不是海氏心目中所意谓的「实有」。海氏于康德所说是着了一些颜色。康德心目中的真正存有论是在「超绝形上学」处,集中于自由意志与物自身,不在此「内在形上学」处。海氏想于此内在形上学处转出其基本的存有论,故总以存有论的知识,存有论底奠基,视康德之工作。其实这是范围之错置。因有此错置,故于此统觉之张设的创造性遂起了幻想,因而有此保留谦退之语。〕
  依照这种存有论的知识底本质之定义,存有论不过是纯粹知识底系统的全体之显明的揭露,只要当纯粹知识形成超越层时。
〔案:真正的存有论不在此〕
  但是,康德却想以「超越哲学」之名来代替「存有论这骄傲之名」,超越哲学底目的是超越层底本质之揭露。只要当「存有论」一词是传统形上学的意思时,康德是对的。传统的存有论「要求或声称以系统的教义的
〔或主断的〕方式,去提供关于事物一般的先验综和知识」。它想把它自己先验地升到经验知识之层面(It seeks to raise itself to the level of ontic knowledge a priori),须知此一种知识〔案:即不由感性而先验地即可达至经验知识这种方式的知识〕只是一无限的存在之特权(the privilege only of an infinite being)反之,如果存有论捐弃它的骄傲与专断,如果它在它的有限性中从事了解它自己,即是说,当作一种有限性底本质的而且必然的结构去看它自己,则我们很可以给「存有论」一词以真正的本质,而同时亦可证成〔合法化〕它的使用〔用处〕。依照这个意义,通过形上学之奠基,首先达到了并且确保了康德本人使用「存有论」这一学名,而实在在纯理批判末后陈述全部形上学之大纲的那段决定性的文字中即使用此词。〔A845,B873,在Fortschritte der Metaphysik一书之中亦使用此词。案此书名是简称,全名为Welches sind die wirklichen fortschritte, die die Metaphysik seit Leibnizens und Wolfs Zeiten in Deutschland gemacht hat?中应译为:《自来布尼兹及吴尔夫时代以后德国之形上学有些什么现实的进步?》此书于1804康德去世之年出版。〕
  由于一般形上学底这种转变,传统形上学底基础是摇动了,而各别形上学(metaphysica specials)底建筑(edifice)亦开始倒塌(begins to totter)。
〔可是,康德亦从另一路来建立,此则非海德格之所喜〕
  但是,这样所置定的新问题在此将不接触。关于它们的研究需要有一种预备,此种预备只有通过对于康德在超越的摄物学与辨物学之统一(作为一般形上学之奠基)中所达到的有一较深的消化始能达成。
〔案:此新问题即海德格本人的系统,其大著《实有与时间》中所呈列者。「这样所置定(所提出)的新问题」(new problems which are thus posed)一语中之「这样」不清楚,其实意当该是「由此转变后所置定的新问题」。直说「这样」,语脉来历不明。〕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